青葙药用变迁史和胡希恕简谈治胃三方

青葙在南方很常见,我在北京还是第一次见到,就长在国医堂大门口。

它是一味古老的中药,苋科植物,种子叫“青葙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青葙,一名草蒿,一名萋蒿。味苦,微寒,无毒。治邪气,皮肤中热,风搔身痒,杀三虫。子,名草决明,治唇口青。生平谷道旁。”可见,当时主要是用茎叶,功效主要是清热祛风杀虫,而对后世主要使用的部位——种子,记录则很简略。

从用茎叶清热祛风杀虫,到用种子清肝热明目

与《神农本草经》时代(主要用全草,偏于治疗皮肤病)不同的是,后世主要用其种子治眼病。年版《药典》记载的青葙子功效为:清肝泻火,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目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这一变化,大概起自唐代甄权,在其《药性论》中说:“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日华子本草》则提出青葙可以“益脑髓,明耳目”。两本书的功效均涉及到眼病,但一是补,一是泄,作用相反。

宋代的寇宗奭在他的《本草衍义》中还专门讨论了青葙子治眼病这一问题,说那时候的人用青葙子治疗眼病,与《神农本草经》的本义不符。他说:“青葙子,《经》中并不言治眼,《药性论》始言之……今人多用治眼,殊不与《经》意相当。”寇宗奭的话也从另侧面反映了唐代提出的青葙子治眼疾的观点逐步影响到了临床。

这一情况在明代得到了延续,如陈嘉谟《本草蒙筌》说青葙子“多治眼科”,并且在编排顺序上,青葙子排在前,茎叶排在后。因为《本经》中有“草决明”的别名,陈嘉谟还提出勿混淆青葙子与决明子。

他说:“《本经》款内载曰:子名草决明,意谓功专治眼,特假别名以美之,非真为决明子也。若以为然,则原揭诸简端,何不直书而但曰青葙子乎?正犹沙参一名知母,龙眼一名益智,名同而实异也。且别条所载决明子药,粒状稍大,主治尤优。世医弗明,或偏执一,不免得此失彼,大辜药味之能矣。幸而此曰草决明,彼曰决明子。两名虽一,上下字差略,此分别不同,读者不可不识也。”

李时珍作为明代前中药理论之集大成者,也注意到了青葙子的药性主治变化,而且基于中医理论对这一功效进行了分析,还用临床进行佐证。

他在《本草纲目》里说:“青葙子治眼,与决明子、苋实同功,《本经》虽不言治眼,而云一名草决明,主唇口青,则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窍,唇口青者,足厥阴经之证;古方除热亦多用之,青葙子之为厥阴药,又可知矣,况用之治目,往往有验,尤可征。”肝开窍于木,肝色青,李时珍纯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来解释药理药效,合乎法度,这种分析范式值得我们今人学习。

其后的医家一般都承袭李时珍的观点,从肝来认识青葙子。到民国时期的张山雷则将青葙与鸡冠花合为一条进行论述,并进一步阐释了《本经》中所谓“唇口青”的机理。他说:“然治唇口青,即厥阴肝经郁热气滞之证,非肝肾虚寒之唇口变色也,苦寒滑利,善涤郁热,故目科风热、肝火诸证统以治之。”张山雷的补充非常到位。

明代以后,青葙茎叶的临床使用逐渐弱化,而青葙子的功效日渐普及,有的体量较小的本草甚至只记录青葙子而不记录茎叶。如清?汪昂《本草备要》说:“青葙子,味苦微寒,入厥阴(肝),祛风热,镇肝明目,治青盲障翳,虫疥恶疮,瞳子散大者忌服(能助相火)。”黄宫绣《本草求真》也未列青葙的茎叶。

实际上,古人对中药功效的认识和药用部位是随着时间在变化的,我们不少常用中药的功效并非出自《神农本草经》,或出自《名医别录》,或出自后世本草,青葙子治疗眼病的功效就是后世对它的新认识。

鸡冠花子也曾用作青葙子

从宋代《证类本草》图和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图来看,当时的青葙和现在的植物青葙是同一种植物。对于它的形态,古人描述得很详细。比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青葙生田野间。嫩苗似苋,可食,长则高三四尺,苗叶花实与鸡冠花一样无别,但鸡冠花穗或有大而扁或团者,此则梢间出花穗,尖长四五寸,状如兔尾,水红色,亦有黄白色者。子在穗中,与鸡冠子及苋子一样难辨。苏恭言其结角误矣。”这一描述非常准确。古代也把鸡冠花子误做青葙子。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郑金生认为,明《补遗雷公炮制便览》青葙子条目的图即是某种鸡冠花,可见当时把鸡冠花也做青葙子用。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绘制了非常精美的炮制场景,对形象了解古代炮制方法和工具很有价值。

青葙和鸡冠花长得很像,从植物学讲,它们也是近亲,属于苋科青葙属,同科同属,二者种子的功效也类似,直到近现代,鸡冠花的种子在某些地区还习惯作青葙子使用。

历代本草中的青葙图

青葙子——宋《证类本草》卷十。后代本草的青葙子图多模仿此图绘制。

青葙子——明《本草品汇精要》卷十三。该图应是仿《证类本草》滁州青葙子而彩绘。

青葙子——明《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卷五。左侧可能为某种鸡冠花,右侧是该书绘制的炮制场景。

青葙子——明《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卷五局部放大图

青葙、鸡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李时珍认为青葙子、鸡冠花子功效类似,而且形态类似,因此将二者并列绘制,《本草纲目》蕴含了丰富的植物分类学思想。

青葙子——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十一。吴其浚说:“青葙子……乡人皆知以治目疾。”

至此,青葙的历代药用功效变迁就讲完了。青葙子明目,从一个本草中记录的药性药效,已演变为一味老百姓都了解的药物,说明在信息闭塞的古代,中医药知识也能顺畅有效地传播。

我觉得在历史长河中,在历代名家的本草中去品味中药,到大自然中观察体认中药,在临床中使用中药,别有一番风味。

参考文献:

[1]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

[2]陈嘉谟.《本草蒙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

[3]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华夏出版社,年.

[4]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九州出版社,年.

[5]《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年.

[6]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年.

[7]张山雷.《本草正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年.

[8]汪昂.《本草备要》,人民卫生出版社,年

胃病证治

胃病包括西医所说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等,西医在鉴别上有较细的特征区分。如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食欲不振比较明显,多有胀满的感觉。但胃神经官能症,精神情志的影响与症状的发生、变化相关性比较明显,而一般药物又不能减轻其症状,其往往还有头痛、头晕、心悸、无力等症状。急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主症则有明显的疼痛。不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痛,多以隐痛、胀痛、灼痛为主,并带有周期性或节律性(如食后或季节变化之际),两者甚至有出血症。

这些疾病,一般都有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胀满、食欲不振、疼痛等症状。中医在鉴别区分上没有西医那么明确,但在辨证施治上却有其严格的规律性,这是必须用中医的辨证规律去理解和掌握的。

上述诸病,若以呕恶、下利(或便溏)、肠鸣、心下痞硬(满而不痛或闷胀发堵)为主,或兼其他证候表现如胃疼、食欲不振等,此类均以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主治之,因三方都有半夏、干姜降逆逐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热除痞而止下利,胃气不振为客邪内饮的主因,故补之以人参,调之以大枣、甘草。其中生姜泻心汤更对嗳气、食臭有良效。服生姜泻心汤后,或有吐利的瞑眩状态,此应提醒病家须知,不必惊慌。如果恶心得厉害并牵扯到头痛(尤其是偏头痛)或胃疼得厉害,应加吴茱萸,实不异与吴茱萸汤之合方,效佳。吴茱萸汤证以水气上冲波及头脑者最为对证,但胃有热时则不宜。其中甘草泻心汤对下利无度、日数十行,谷不化者,有速效。

若以嗳气为主,有呃逆、泛酸之类,其和上面所言不同的是无肠鸣、下利,大便反干,但心下也发堵(心下痞硬),此类应主用旋覆代赭汤治之,因方中有生姜、半夏降逆止呕,人参补胃以治心下痞硬也。若胃酸过多,胃痛也偏重者,要加制酸药,以乌贼鱼骨(海螵蛸)最为常用。更奇妙的是,此方(旋覆代赭汤加乌贼鱼骨)并无通便药,但吃了就能通大便,实为中医之宝贵经验,岂可等闲视之?本方用于十二指肠溃疡,亦有较好疗效。

若以胀满为主,也呃逆,但以呃逆为舒,不似旋覆代赭汤之以呃逆为苦,此类以茯苓饮主治之,方内有苍术,重在治胃有停饮,又有大量橘皮行气,痛得重一些可加元胡二钱,胀满得厉害可加木香、砂仁等芳香药。但要注意,消导药、香窜药过多,对人体是没什么好处的。

此外,有的胃病,没有恶心、呕吐等症,但痛,即建中汤证者,用小建中汤即效;但有呕恶则不可,以此证不喜甘故也。主在治痛(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还有甘草粉蜜汤,但原方宜去铅粉而加祛瘀止痛的白及,用于治胃溃疡有百发百中之效,尤其对胃出血用之更好。

方药服法如下:炙甘草八钱至一两,白及三至四钱,蜂蜜一两半,先煎前两味,去滓,加蜂蜜再煎,把水分煎除一些成糊状,作一剂服。《金匮要略》曰:“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铅粉有毒,但加蜂蜜、甘草则与人无伤,此黏滑性药物,食后附着在胃壁上,故不伤人,可是能诱杀蛔虫,甘草、蜂蜜又能治痛,可见古方配伍之妙。此类胃痛很多见,上述两方效果平稳可靠,不过,小建中汤有些偏温,利于虚寒证而不利于虚热证。有些时候病人是食管痛,但他说不清楚是胃还是食管,这种情况必须详审细问,若为食管,有热者则多为栀子豉汤证。

以上诸方,而有食欲不振者,宜与半夏厚朴汤合方。

还有一种临床少遇的胃病,属虚寒阴证者,则当与四逆汤类。胡希恕先生有案例:有胃病,关节痛,用桂枝汤、附子汤合方治之,关节痛好了,同时胃病也好了,此真虚寒证也。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
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oad.com/jbfl/21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