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自己患了毛病而无病呻吟的疑病症
病理上的概念??一个人心情不好时,除了心理不舒服之外,身体也会感到不好。譬如,腰酸、背痛、头痛、胃口不好、四肢无力等等。假如一个
人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些身体上的不适,常向家人、亲友或医师申诉,说那里不舒服,说这里不好受,并且要求医师给他做检查,检查结果没什么,又想做别的检查,或者不满意或不信任医师,而又找别的医师去看病.内心里总是担心或怀疑自己有病时,医学上称这样的情况为“疑病症”。这也是常见的神经症的一种,心情不好的妇女、年老孤单的老人、常患疾病的病人,或者身体虚弱,常被父母过分照顾的小孩等等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疑病症在临床上的特点是病人遇到心理困难后,会把精神上的注意放在自己的身体上,对身体上的反应变得敏感,会向医师、家人或亲友申诉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情况,好引起别人的关心。即使医师给予所需的躯体检查后,说明没有充分的理由需要去考虑躯体疾患,但病人仍一直怀疑或忧虑自己患了躯体的毛病,特别是癌症或其他严重的疾病,继续申诉身体症状。疑病症与“体化症”相类似,以过分关心身体情况,并不停地向别人申诉自己的躯体症状为其特征。
临床上的考虑——从医学的经验说来,有不少真的躯体疾病,在发病初期会呈现身体到处不适的现象,但并没有特殊的症状让医师去推测何种疾病,就是使用各种现代的医学检查,也往往查不出病的真相。因此病人到处申诉不适,医疗者不能随便认定是病人的心理作用,也不该轻易地给病人挂上“疑病症”的病名。医师还是要依据医学上的断,按期做所需要的观察与检查。可是反过来,患着疑病症的病人,到处去要求做医学检查,重复做一些不需要的裣验不但是经费上的浪费,也会无形中让病人自己停滞于疑病的状态,无法得到适宜的心理辅导,作为病人,要考虑何种情况该向医师申诉自己的症状,不要过分夸张,也不要固小事而大声求救,演出“狼来了”的故事一样的结果篓到你真的有毛病,再申诉也没人理会你了。因此,病人与医师如何相互合作,让医师能务实地观察、注意及决定所需的检查,是很重要的事。
对于典型、心医性的疑病症病人说来,病理上的了解是病人无法面对心理上的困难或挫折,转而关心自己的身体,申诉身体的症状,潜意识地想惜身体的毛病来换取他人的关心,可说是一种“求救行为”。幼小的孩子常以哭诉身体不适来莸取母亲的关心与照顾,故也可说是一种“退行行为”。假如一个孩子常以身体不适的方法来逃避上学或不用做家事的话,要考虑谁在让这小孩继续周此借口去避免面对责任。因为犹如唱戏的人要有听众一样,要诉苦诉病,要有人去听信,去供给照顾才能达到病人的目的。通常是心软且疼孩子的父母或祖父母在“接应”孩于的疑病倾向。所以要做治疗就得包括家里的人。
这种疑病、诉病的行为也常见于年岁大的老人,长年卧床生病或有残疾的病人,或被冷落,不被人关心的女人等。因为不容易以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为了获得他人的照顾,只好借用身体毛病来引起家人或医师的关照结果因常常过分且重复地诉病,反而被人讨厌,得不到想要的关心。
比较特殊的情况是,这种申诉身体不适,忧虑有病的心理病状是“模仿作用”或“认同作用”的结果。譬如自己的母亲因心脏病去世以后,就对胸前的不适极端敏感,时时按自己的脉搏,常要求做心电图检查心脏,甚至稍为紧张心跳,就赶紧跑急诊处,唯恐自己患了心脏病。对于这样的病人,不难了解其疑病行为是在模仿母亲原有的症状,靠扮演母亲的病情来象征性地维持与母亲的接触是对失落的一种心理自卫机制的表现,即借与丧失者的认同而免除丧失的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对丧失者的认同作用”。
治疗的要领——患有疑病症倾向的人,要自己向自己提醒,不要过分地担忧自己的身体情况,要看医师,并依医师的判断做所需的检查,仔细听取医师的建议与吩咐,练习“适当”地注意身体的情况。最好自己做裣讨,研究自己的心理状态,考虑自己需要什么,有何困难,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求得心理的满足,可以解决自己面对的困难.而不要依靠申诉身体不适的方式来面对问题。
家人或医疗者要帮助疑病疰的病人时,要把握疑病疰的病理,谤导病人以别的方式,使用较成熟的方法来面对所遭遇的困难,而放弃以疑病、诉病的方式应付问题。虽然治疗的原则很简单,但在治疗技巧上要注意病人
的心理,特别要小心如何向病人做解释与指点。假如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与病人摊牌,指出疑病的行为是在逃避问题,是求人关心的行为,就会引起病人的阻抗反应,拒绝承认自己有这样的倾向。治疗的重点宜放在如何帮病人去解决问题,而不在说穿瘸人的疑病行为假如有个小孩,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诉胃口不好,不想上学,就要帮他去探讨不想上学的原因在哪里,处理惧怕上学的真正原固。作为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分心软,更不要让孩子留在家,还特别给多余的关照,让孩子不上学在家还有额外的牧获。减少目疑病而得来的“附带性”的收益,并帮孩于尽早回学校是惧
怕上学的治疗要点。
若是被丈夫冷落的妻子或被家人遗弃的老人,就要协助他们跟配偶或家人来往,以健康的方式维持关系,取得关心,而不要以病态的方式企求别人的关照。越是疑病或诉病的妻于,越得不到丈夫的真正“配偶”感情,顶多只能获得对“病人”的怜悯,对夫妻的长久关系的建立少有益处。年老的人也是一样,过分诉病的老人很少会得到别人喜欢的。有些患有疑病倾向的病人来找医师,潜意识里是想从医师那里获得在家里得不到的温暖与关心。治疗者要能看透此求医行为的背后动机,一方面给予适当的专业性关照,一方面要帮病人如何在自己的家庭里或生活圈里获得需要的关照,以便不用长久依赖医师来解决内心的空虚。不用说,治疗者不能以“拯救者”的心态去长久关照这样的病人,这样不仅不能帮助病人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还让病人长期停留在“病人”的角色,这不是很健康的结局。
对于神经衰弱症澄清定义与观念是非常必要的——虽然一般人都常用“神经衰弱”这一名词,好似很熟悉这是什么病,但是东西方的精神科专家对此病名还有争论,没有肯定的看法。从医学史说来,“神经衰弱”这一病名是l9世纪末由一位美国精神抖医生所起的。当对欧美社会工业刚刚起步,有许多工人长时间在工厂工作,出现注意力不好、记忆力减退、精神疲劳、躯体各部分感觉不适的现象这种现象被认为是长期从事单调的工作,或者受工厂的化学物品的中毒,面神经系统发生衰弱的结果。根据此病理推测,建议有此类症状的病人体息、摄取营养,包括各种维他命或补品,帮助“衰弱”的神经系统恢复。也有人推策与手淫过多有关,提倡调节性生活。当时的西医认为所有的疾病都是器质性的病因而引起的,因此,就当时的知识,可说是理所当然的解释与建议。到了20世纪初,心因一陆的观念明芽,考虑到神经衰弱是心理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的心身障碍。近年来,美国的精神科医师认为患此病的病人是长搬心理疲劳而致,改称为慢性疲劳症。认为神经系统本身并没有真的衰弱,于是主张把“神经衰弱”病名除去由于这类病人常主诉躯体的毛病,也就被归入“体化症”了。当早期精神医学的知识被介绍到我国耐,“神经衰弱”的病名也随着被引进来。由于我国的中医素来有脏象学的病理观念,认为各种疾病与躯体的心、肺、肝、脾、肾等内脏有相关的关系,也有“肾亏”的痛名。依中医的看法,肾脏是主精力的内脏器官,肾有了毛病,精力就不能保存,产生虚弱的病象,要养神也要滋补。由于这种传统的旧观念刚好与当时从西方引进来的“神经衰弱”的观念不谋而台,于是“神经衰弱”的病名与观念也就普遍被接受,并且流行至今。事实上,在偏僻的乡下,精神科医师把来看病的门诊病人七八成都诊断为患有神经衰弱的毛病,可说是把“神经衰弱”名词用来笼统称各种轻度精神疾病之用。至于比较讲究的医学院的精神科门诊里,只有二成不到的门诊病人被诊断为此病,其他的,就被仔细地诊断是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或癔病等等。可见与医生的诊断习惯有关。
主要病情——精神科医师认为所谓患神经衰弱的病人常常有许多躯体性的症状,包括注意力不好,记忆差,不能好好思考,睡眠不好等等;时也会诉各种心情上的毛病.如性情暴躁、心情欠佳等等。仔细检查,有时患有焦虑或抑郁的倾向,也有点体化症的特点,可说是各种病的杂烩似的,医此难于明确诊断。
治疗的方向——治疗神经衰弱,可有几个方向。让病人减少过分的脑力工作,从事轻度的躯体活动。譬如,练习打拳,轻度运动,甚至定期跑步或散步,靠躯体的活动来帮助精神疲劳的恢复。特别是过分用功的学生或脑力工作者,换换生活方式,可调节心身的活动。可说调节生活方式是主要的关键。不需要服用什么药品或吃什么补品,只要营养充足就可。假如有内心里的烦恼,就依心理治疗的原则去处理,解决困扰的事;心情愉快,就好得快。过去国内采用的“快速综合治疗方法”就是利用这些原则而求得功效的。假如病人有疑病症的倾向,想靠症状的诉说来求得别人的关心或同情,或者需要借口逃避学习或工作上的重担,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辅导与医治。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白癜风早期症状转载请注明:http://www.fwoad.com/zlyz/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