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
什么是精神卫生
定义精神卫生又称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也可以叫做精神健康。狭义的精神卫生,是指研究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和康复,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使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帮助他们重返正常的社会生活。广义的精神卫生,是指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至今也难有统一的定义。
从不同侧面都可以提出一些要素,比如心境愉快,待人宽厚,弛张有度,能给人以心理上的支持……有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过总结:
(一)体验方面: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即有自知之明)。
(二)操作的标准:从事心理活动有效率(自我感觉有效率,他人评价有效率)以及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发展的标准:这样下去(发展下去)会不断开拓自己,能发挥出个人更多的潜能。
何为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又称为精神障碍,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是心理功能相对持久而严重的紊乱。从成因上分析,可以是某种生物学改变决定的,如痴呆,是脑组织老化、萎缩。也可以推测是某种生物学过程决定的,但还没有得到证实,如精神分裂症。还可以是在一定生物学基础上,在心理社会因素参与下形成的,如焦虑性神经症。无论哪一类精神疾病,都可以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加以理解,比如脑外伤后出现的情绪暴躁,显然是外伤这一事实决定的,但如何理解伤者的心理功能障碍,如何照顾和善待(包括制度上的宽容),显然是心理问题和社会文明程度问题。这些方面做得好不好,反过来也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和表现。
精神病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病”是指在各种因素(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环境的)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知觉、思维等认知活动障碍为主的一类程度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其幻觉、妄想等感知觉、思维异常的症状又称为精神病性症状,这些患者多到精神病专科就诊。
作为专业术语的“精神病”是指程度严重的心理障碍,大致说来符合以下三个特点:
(一)严重脱离现实,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病人不能区分主观的和客观的。
(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三)缺乏症状自知力,即不能了解某些症状表现是病态的。其中,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倾向于慢性化的精神病。
神经病·精神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开玩笑或者骂人时经常使用“神经病”这个词,其实,人们心里想表达的内容主要是“精神病”方面的涵义。不少文艺刊物和电视、电影中常常出现将精神病称为神经病的错误叫法。其实,精神病和神经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不能混为一谈。
神经病和精神病是不同范畴的两种疾病,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等均不一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把这两种概念搞清楚。如果遇到精神病患者看病的话,应当建议他到精神病院或精神科去;而神经病患者,则应该到神经科(包括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去看病。
还有一种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也叫心理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轻性心理障碍的总称。虽然与神经病只是一字之隔,但神经症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主要是主观感觉方面的不良,没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表现为当事人一般社会适应能力保持正常或影响不大,有良好的自知力,对自己的不适有充分的感受,一般能主动求治。
浠水县精神卫生中心转载请注明:http://www.fwoad.com/zlyz/1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