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神经症性障碍与分离转换性障碍
专业综合-精神、神经系统-精神疾病
心境障碍
1.概念:
又称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还包括以心境高低波动、但幅度不高为特征的环性心境障碍和以持久心境低落的慢性抑郁为主要特点的恶劣心境两种持续性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可分为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两个主要疾病亚型。
2.抑郁症
(1)概念:各种原因引起,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重者可发生抑郁性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型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反复发作,大多可缓解,部分有残留症或转为慢性。
(2)临床表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无望、无助、无用;自责、自罪、自杀;焦虑;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生物学症状;精神病性症状。
(3)诊断:抑郁发作是首次发作的抑郁障碍和复发的抑郁障碍,不包括双相抑郁。
典型症状:
①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下降;
②自我评价低;
③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
④认为前途暗淡悲观;
⑤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⑥睡眠障碍(早醒);
⑦食欲下降。病程持续至少2周。
轻度抑郁:具有至少2条典型症状,再加上至少2条其他症状,且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社交活动有一定困难,患者的社会功能受到影响。
中度抑郁:具有至少2条典型症状,再加上至少3条(最好4条)其他症状,且患者的日常工作、社交或家务活动有相当困难。
重度抑郁:具有至少3条典型症状,再加上至少4条其他症状,其中某些症状应达到严重的成都。几乎不可能继续进行社交、工作或家务活动。
(4)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个体化、渐加渐减、足疗城、单一用药;
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是兴奋性神经递质,抑郁发作与其功能活动降低有关。
电抽搐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脑深部电刺激
心理治疗
3.双相障碍
(1)概念: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包括至少一次轻躁狂、躁狂或混合发作。急性期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症状群等精神病症状。
(2)临床表现: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的明显改变,典型表现为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间歇期完全缓解。
躁狂症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意志行为增强、夸大观念或夸大妄想、睡眠需求减少、食欲增加、性欲亢进、交感神经兴奋等。
抑郁表现:以心境低落为主。
(3)诊断:
(4)治疗:长期治疗、心境稳定剂为基础治疗、联合用药、定期监测。
躁狂发作首选碳酸锂,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者选用抗癫痫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
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
4.恶劣心境
(1)又称为抑郁性神经症,持久性心境低落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
(2)临床表现: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噩梦、睡眠浅)、躯体症状(慢性疼痛,无体重减轻)、自主神经症状(胃部不适、腹泻、便秘)。
(3)病程:持续2年以上,期间无长时间的完全缓解,如有缓解,一般不超过2个月,患者有求治要求,生活不受严重影响。通常始于成年早期,持续数年,有时终身。多与生活事件和性格有较大关系。
(4)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同时应用抗抑郁药物。
神经症性障碍
1.概念:
原称神经症、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病前多有一定的易感素质基础和个性特征,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与患者现实处境不相称;患者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有求治要求;病程大多持续迁延。
2.特点:
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病前有一定的人格基础;
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社会现实检验能力未受损害,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
一般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
特异性最差
3.分类:
恐惧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分离性障碍、应激相关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
4.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二、惊恐障碍
1.概念:
又称急性焦虑障碍,突发、不可预测、反复、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5~20分钟,伴濒死感或失控感,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2.诊断
(1)以惊恐发作为主要表现,伴自主神经相关症状;
(2)大约1个月内存在数次严重焦虑(惊恐)反复发作,且发作没有客观危险的环境,不局限于可知的可预测的情境,发作间期基本没有焦虑症状;
(3)排除其他临床问题所导致的惊恐发作。
3.治疗:
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
苯二氮卓、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三环抗抑郁药(氯丙帕明)。
三、恐惧症
1.概念:
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2.诊断标准
亚型诊断标准: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特定恐惧。
3.治疗:
行为治疗是首选方法+药物包括抗抑郁药、苯二氮卓、β受体阻滞剂。
四、广泛性焦虑障碍
1.概念:
又称为慢性焦虑症,一种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伴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患者虽认识到这种担忧是过度和不恰当的,但不能控制,因难以忍受而感到痛苦。
2.诊断:
至少数周(通常数月)内的大多数时间存在焦虑的原发症状,包括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自主神经活动亢进。
3.治疗:
药物+心理治疗。
五、强迫障碍
又称强迫性神经症,强迫症。是一种反复出现强迫思维和(或)强迫动作或仪式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是病人主观活动的产物,但又不是病人自己所期望的,也非病人自己所能接受的。
诊断: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强迫思维(强迫性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动作和行为(洗涤、计数),社会功能受损,或自我痛苦,时间持续2周以上。
治疗:1.心理治疗:CBT2.药物治疗:5-HT再摄取抑制剂。
分离(转换)性障碍
亦称癔症,分离障碍是部分或全部丧失对自己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记忆部分或全部的丧失。转换障碍则为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冲突时所产生的不快情绪无意识地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
诊断:1.有心理致病的证据,如应激等。2.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躯体疾病。3.符合分离转换的临床特点。
治疗:心理治疗,催眠疗法可能有效。药物治疗强调对症治疗。
真题:
不符合神经症共同特点的是()
A.常用一点的易感素质
B.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C.一般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D.可有相应的气质性病变
E.一般没有精神病性症状
答案:D
解析:原称神经症、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病前多有一定的易感素质基础和个性特征,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点击最下面的「阅读原文」,还能下载包含十年真题的掌上题库App。最近更新了版,老用户可以免费升级至专业版。如发现不能登录,请检查用户名。专业版信息和用户名绑定。
执考助手转载请注明:http://www.fwoad.com/jbms/1710.html